《魅力安徽》外宣专版由省政府新闻办和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安徽商报承办,在美国《侨报》、法国《欧洲时报》、俄罗斯《龙报》、希腊《中希时报》、澳大利亚《华廈商报》和印尼《国际日报》均为每周出版一期。
《侨报》、《欧洲时报》、《龙报》、《中希时报》、《华廈商报》、《国际日报》分别是美、欧、俄、澳等地区和国家发行量大、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华人主流传媒。该专版旨在促进安徽与海外的交流合作,扩大安徽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提升安徽良好国际形象,服务安徽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招才引智。
数字赋能 马鞍山市文化产业“出圈”
欢乐沿江旅游带起航
【侨报讯】这边,长江不夜城恢复开街热度不减;另一边,“欢乐沿江”起航,以八百里皖江为纽带,安徽省马鞍山市等沿江五城,正合力打造一条“欢乐游、欢乐食、欢乐宿、欢乐秀、欢乐购”的欢乐沿江旅游带……春暖花开时,马鞍山市文化产业迸发出勃勃生机。
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文化产业是城市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更新”转型新的增长极。规上文化企业的发展,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文化产业区域发展质量。2022年,马鞍山市规上文化企业数增长10.6%,规上文化产业营收和利润为192.6亿元、30.9亿元,同比增长5.8%、322.3%,增速分别位列安徽省第三、第一位。
澎湃的发展活力背后是政策利好的有力支撑。为强化城市软实力这个硬核支撑,推动文旅产业大发展,马鞍山市出台《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明确在做大做强骨干景区、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加强城市文化旅游形象宣传、支持新成立重点门类文化企业、鼓励实体书店创新发展、培育文化旅游龙头企业、推动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发展特色艺术品牌、推动戏曲艺术繁荣发展等九大方面给予真金白银的扶持。
“在打造长江文化特色品牌上一马当先,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全力推动全市文化(数字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马鞍山市文化数字创意产业专班办公室负责人江晨表示,下一步,马鞍山市将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培育新型文化企业、业态、消费模式,打造文化领军企业,推动文化事业大繁荣。同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赋予传统文化新生命,赋能文化传播新渠道,为长江文化、诗歌文化接入“动力源”,打开文化产业新的发展空间。
新空间成了企业发展的新舞台。“数字与文化的交融,造就了一个全新的舞台,为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维和新角度,也给了我们更大的发展信心。”江东文旅康养集团总经理吕龙表示,下一步,将推动长江不夜城项目与采石古镇、旅游码头、薛家洼生态园等“抱团”联动发展,立足5A级景区“长江采石矶文化生态旅游区”,整合长江东岸生态资源,打造“长江采石矶”旅游目的地品牌。
今年,马鞍山市将继续深入挖掘凌家滩文化、千字文、诗歌等历史文化资源,充分运用创意设计等产业形态,培育和塑造一批具有鲜明马鞍山文化特色的原创IP,强化IP的开发和转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一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数字企业。与此同时,马鞍山市将开展市级文化数字创意产业园区评比命名,促进形成多点支撑、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文化产业园区;加强与长三角文化产业园区合作,推动园区由要素集聚空间向创新发展平台转变。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在文化旅游中有效融合马鞍山特有的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等,培育一批特色文化游、参与体验游等新业态。(刘小庆)
打造“‘池’久满意” 营商品牌
池州市提升城市软实力
【侨报讯】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建设一流政务服务环境,近日,池州市出台《“建‘五免’之城赢‘池’久满意”专项工作方案》,进一步推行证明免交、证照免带、办事免跑、政策免申、轻微免罚,全面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
池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方案对标长三角,运用法治思维和科技手段,推进企业和群众办事“减材料”“减证明”“减跑路”“减时间”。其出台,旨在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打造“‘池’久满意”营商品牌。
方案规定,各地各相关单位围绕“证明免交”,按照“全面开展清理,取消一批证明”“推动数据共享,共享一批证明”“落实告知承诺,承诺一批证明”“实施部门核验,核验一批证明”四种模式,清理取消无法律法规依据的各类无谓证明,全面建设“无证明城市”;围绕“证照免带”,全面梳理制发的电子证照证明清单,推动电子证照证明“用证”清单内服务事项直接关联电子证照及相关数据资源,积极拓展应用场景,逐步实现办事基础信息免填写、纸质材料免提交;围绕“办事免跑”,加强智慧政务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各类业务在平台上集成、部署与管理,逐步实现核心业务应用一端集成、同源发布,加快实现服务事项办理全过程智能预填、智能预审、智能审批,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围绕“政策免申”,全面梳理现行有效惠企政策,逐项明确政策依据、政策标准、享受主体、兑现方式等内容,分批公布“免申即享”政策清单,率先推送落实一批“含金量高”、企业获得感强的惠企政策,同时探索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免申即享”改革,推进行政给付、奖补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贯彻落实全覆盖;围绕“轻微免罚”,探索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新监管模式,强化源头治理,坚持教育优先,引导当事人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规定。
去年,池州市共梳理出惠企政策378条、“免申即享”项目清单124项,帮助294家企业兑现资金2852万元、解决用工9000余人次。全市累计发放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金额56.26亿元、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27.3亿元。全年共办理企业反映诉求17277个、办结率100%,营商环境满意率99.53%。(石泽丰)
创新安徽皖货出彩
4月1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南海口开幕。展览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较上届增加20%,共有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3100个消费精品品牌参展。
安徽省集结蔚来汽车、荣电实业、聚英科技、茶业集团、古井贡、口子酒业、金种子、大享红木、观铜文创、凌家滩现代农业、绿友生态、三义堂、浩凡农业、安徽轻工、贝丽美宅、芜湖悠派、尧舜袜业等17家企业集体亮相。本届消博会安徽馆以“品质生活,徽动消费”为主题,分为“创新篇”“传承篇”“生活篇”3个篇章,分别展示安徽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非遗传承和优势传统产业等领域的消费精品,与国内外参展商开展对接交流,实现互利共赢。 (徐旻昊 文/摄)
编者按
4月26日~28日,第二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在合肥市举行。为了展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展现科技成果汇聚、对接交易和转化服务,从今日起,“魅力安徽”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安徽省大力实施科教兴皖战略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坚定下好创新“先手棋”
从“科教大省”迈向“科技创新策源地”
【侨报讯】 在新的历史征程上,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根本出路在创新,关键靠科技,归根结底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如何实现“科教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跨越发展,为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了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近年来,安徽省大力实施科教兴皖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定下好创新“先手棋”。
2022年安徽毕业生
留皖就业率创历史新高
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支持中科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利用3年时间增设本专科专业点1000个,改造升级800个,停招撤销1400个;积极引进国内重点大学高层次人才到省属高校担任校级领导或学科带头人,每年引进1000名左右青年博士……谈起安徽将如何奋力实施科教兴皖战略,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储常连拿出了详细的计划表。
储常连介绍,2017年以来,安徽省新设高校3所,另有6所独立学院转设为普通本科高校,新增在校生46万人。全省高校累计培养毕业生217.59万人,其中三分之二以上是服务安徽省新兴产业、主导产业和民生急需。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始终位居中国第一方阵,其中2022年毕业去向落实率94.9%,留皖就业率74.2%,创历史新高。
2016年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宁国人柯玉超便回到了家乡。“回到宁国不单单是因为家乡情结,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有和我研究方向非常匹配的企业。”柯玉超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来到宁国,背后离不开宁国市“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2022年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跃居中国第7位、连续11年位列中国第一方阵,创新环境由2021年的中国第12位跃升至中国第3位,实现了科教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跨越发展。
记者从合肥工业大学获悉,该校知识产权创造取得新进展,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其中,2022年度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025项,首次突破千件大关,是安徽省唯一一个年度授权发明专利破千的高校类科技创新主体。
学校创新发展的需求传导型政产学研用合作“合工大”模式,已在省内外11个地市和多家行业企业应用推广,立项产业创新引导资金项目50余项,转让专利近200项,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的科技成果转化网络体系初步建成。
安徽省科技厅副厅长姚群表示,安徽将把建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世界一流创新高地作为牵引,把建设一批特色创新中心作为支柱,把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创新整体效能作为保障,把实施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作为突破口,把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作为关键举措,把开放创新、汇聚全球创新资源作为重要支撑,奋力打造科技强省,努力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安徽力量、为安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增添更多强劲动能。
打造风清气正的人才发展生态
在推进人才强省建设方面,到2022年底,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477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49.7万人。全省共有科研机构7267个,从事研发活动人员35万人,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升。
通过长期实践,阜阳技师学院先后与航天科工二院、奇瑞集团、江淮集团等150多家企业开展以生产型实训为主要内容的校企合作,并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三转四像”办学模式,即“校长围绕厂长转、专业围绕产业转、教学围绕生产转”和“学校像工厂、教室像车间、老师像师傅、学生像徒弟”。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程连政说:“我们将在全省技工院校中推广这一办学模式,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办学,让学生出校门就能进厂门、上班就能上岗。”
下一步,安徽将抓好持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升级人才引育平台、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等,打造风清气正的人才发展生态。(赵家慧)